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

教师教育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实施办法(试行)

作者: 时间:2023-05-15 点击数:

教师教育学院重点课程建设实施办法(试行)

为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,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,现结合我院加强课程建设的要求,特制订本实施办法。

一、进一步明确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

(一)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

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,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,课程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。需高度重视课程学习,加强课程建设,提高课程质量。

(二)立足本科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

坚持服务需求、深化改革、立德树人,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,以打好知识基础、加强能力培养、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,尊重和激发学生兴趣,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,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。以强化单位责任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主线,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主体作用,调动单位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,加强规范管理,鼓励特色发展,为本科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。

二、强化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

(一)发挥学院在课程建设的主体作用

学院应科学认识课程学习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,重视课程建设工作,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,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。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。

(二)完善投入机制,健全奖励体系

学院应统筹使用各类经费,加大对课程建设、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。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,把课程建设、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学院工作考核、评价指标体系,加大考核评价指标权重,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。

三、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

(一)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

完整贯彻本学科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,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。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,拓宽知识基础,培育科学素养,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、衔接,避免单纯因人设课。科学设计课程分类,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,增加实践类等课程。

(二)提供丰富、优质的课程资源

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,统筹课程资源,建立开放性、竞争性课程设置申请机制。增加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。探索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机制办法。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。

四、建立规范、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

(一)严格审查新开设课程

建立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、审批机制,明确课程设置标准,坚持按需、按标准审查课程。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,应从课程的目标定位、适用对象、课程内容、教学设计、考核方式、师资力量、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。对初步审查通过的新开设课程,应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。

(二)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

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,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、保持较高质量。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,注意吸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查。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,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,应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。

五、加强选课管理

(一)重视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查

课程学习计划是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实施培养和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。课程计划的制定,应以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为依据,综合考虑学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,重视全面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需要。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,更好发挥指导委员会作用,加强对课程学习计划制定的指导和审查,严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。

(二)形成开放、灵活的选课机制

扩大课程选择范围,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。在相对集中安排课程学习的同时,支持根据培养需要在毕业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。

六、改进课程教学

(一)促进学生、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

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、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。注意营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,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。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发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,要求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。

(二)优化课程内容,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

根据学科发展、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,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,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。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、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,强化学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。

(三)加强对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

构建课程学习支持体系,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,开展各类学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。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,对课程学习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。

七、完善课程考核制度

(一)创新考核方式,严格课程考核

根据课程内容、教学要求、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,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、有效性和可操作性,加强对基础知识、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。重视教学过程考核,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,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。

(二)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

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,结合中期考核或设立单独考核环节,对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、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。对于综合考核发现问题的,指导教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和咨询,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,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。

八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

(一)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

加大对教师承担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。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。

(二)加强师德与师能建设,提升课程教学能力

完善制度体系,强化政策措施,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、认真教书育人。明确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要求,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与服务。支持教师合作开发、开设课程,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。实施新、老教师结对制度,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、帮、带作用。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,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。

九、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

(一)严格课程教学管理

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,按照规定程序办法严格教学管理。已确定开设的课程,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,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、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、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。课程开课前,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、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,制定课程教学大纲。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,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。

(二)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

培养单位要加强课程教学评价,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,定期实施课程评价,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。完善评价反馈机制,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,提出改进措施,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。注重通过评价监督发现优秀教学典型和进行经验推广。

十、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

学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,通过规划引导、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,鼓励和支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、教学改革和管理。鼓励组织实施课程建设试点和课程建设示范项目,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,营造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。



教师教育学院

2023年5月15日


Copyright 2015 齐鲁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:济南市章丘市文博路2号;
邮编:250200;电话:0531-66778177;传真: Email:qlunjsjy@163.com